研究表明,天气对体育项目影响较大,它可能影响体育比赛场地、比赛过程,也可能引发运动员的生理变化甚至心理起伏。一阵风吹过,神枪手十拿九稳的金牌会戏剧性地旁落;一片雨洒下,绿茵场上的强者却突然变得找不着球门;一缕阳光破云而出,网球天王也会失去准星。赛场上每一块金牌的摘取,不仅是运动员、教练员汗水泪水付出的结果,还需要比赛时的“风调雨顺”。
逐风而行破纪录要看风的速度
体育气象专家研究总结了各种气候要素对20种体育运动比赛的影响,风、气温、降水、雾和气压等对运动员的体能和成绩影响最大。

数据来源:沈桑、张超《浅谈体育运动中的气象问题》
风对帆船、帆板、滑翔伞、跳伞、射箭、射击、羽毛球、排球等项目影响较大。比如在标枪、铁饼等项目中,小的逆风可以提高器械的升力,有利于提高成绩,风速大会影响器械的飞行稳定性;侧风会影响射箭、射击的准确性。在射击比赛中,在有风的情况下,需要运动员依靠个人平时训练所积累的经验及临场正确的判断,才能准确射中目标。
有时候,风速风向还会导致比赛结果作废。有研究表明,在风速为2米/秒时跑百米,要比无风时快0.16秒。为确保公平竞争,短跑等项目还有超风速规定,顺风时平均风速如果超过2米/秒,将不被列为任何纪录。在博尔特成功突破9秒70的百米世界纪录之前,曾有两次9秒70以内的100米成绩因超风速未被承认。
“温稳”尔雅好成绩需要适宜的温度
气温通常对运动员的神经系统、内分泌功能以及血压有影响,进而影响发挥。运动员在不同项目上能充分发挥自身水平的适宜温度大致是13-25℃,最适宜温度是15-22℃。如田赛运动员发挥水平最适宜的气温通常是20-22℃;径赛运动员发挥水平最适宜的温度为17-20℃;室内比赛的射击、拳击、柔道、射箭等项目的适宜温度为13-16℃。有研究证明, 在同等条件下, 年平均气温在14℃的地区, 其体育运动水平最佳。这可以归结为温和的气候条件更有利于户外运动, 尤其是足球。
气温偏高,运动员的体内能量消耗增大,易造成中枢神经疲劳,肌肉的活动能力显著下降,严重还可产生热病。中长跑、自行车、马术和速度赛马、铁人三项、网球等比赛受高温影响很大。例如,2007年芝加哥马拉松比赛中由于几百人中暑而中途取消赛事。1964年东京夏季奥运会为避开酷暑,改在10月份举行。气温过低,运动员肌肉活动不开,容易扭伤,筋腱紧张僵硬也不利于成绩的提高。
晴雨变换不利天气增加竞技魅力
湿度对人体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觑。当湿度比较低时,有利于跳跃运动员发挥水平;湿度偏大时,有利于短跑运动员产生爆发力,但不利于长跑运动员排汗,会影响耐力。在气温适中的前提下,50%到60%的相对湿度对田径运动更有利。
在雨、雾天气之下,不仅湿度大,能见度等还会受到影响。雾的大小直接影响能见度的高低,能见度低可以造成裁判员误判或运动员错误判断进而行为出错。有雾时,运动员会因吸入过多的水汽而影响氧气的摄入,降低气体交换的功能,造成体能下降,进而影响比赛成绩。降水会导致场地湿滑、能见度变差、在方向上不易掌握,容易出现危险,影响整个项目的进行,比如撑杆跳、滑雪、自行车、赛车以及帆船、赛艇和皮划艇等水上项目,强降水可能对选手安全造成威胁;还有一些项目会因大雨被迫停止,比如足球、网球、垒球、曲棍球和棒球等室外球类比赛以及马术、现代五项等比赛。
在体育比赛中,有些项目怕雨,而有些项目则怕太阳。如果艳阳高照,紫外线辐射强也会对运动员的皮肤造成伤害,眼睛会因保护性眯眼而影响视程,对比赛造成不利影响。
当然,也有一些项目怕雨也怕艳阳,为减少光照对运动员视线的影响,大型足球比赛会要求场地呈南北向,防止强光影响比赛。科技支撑气象保障贴心营造细腻服务气象条件与体育运动的密切关系,已经越来越引起体育界和气象界的重视。
运动比赛中充分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对发挥水平、创造佳绩有帮助,冷暖适宜、风和日丽的天气会使大型体育运动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增色。我国的气象工作者在赛事保障方面也是不遗余力,不断推陈出新。1993年东亚运动会开幕前,为避免降水影响跳伞、团体操等表演,气象部门成功进行人影作业,确保了开幕式顺利进行。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气象工作者进行了集成数值预报系统的建设和改进、集合动力预报方法的开创及雷达卫星资料的同化与融合技术的开发,形成适合奥运期间的气象保障临近预报系统,并研制了车载雷达等装置。不仅有科技硬实力的支撑,还有人文软实力的贴心服务。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图文并茂的天气预报图能直观显示赛道方向与赛时风向夹角,并有夹角度数、风速、左(右)侧顺(逆)风等预报数据,一目了然,获得了组委会和运动员的赞誉。
参考资料:
孙长征,高慧君,黄燕玲,张鲁《气象要素对体育项目的综合影响》,《山东气象》2011年第2期。
沈桑,张超《浅谈体育运动中的气象问题》,《体育世界》2012.8。
李继军《自然地理因素对体育运动能力提高的影响分析》,《科技信息》2011年第33期。